间隔年

更新时间:2024-03-05 11:46

间隔年(Gap Year)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基本认识

名词释义

“间隔年”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间隔年”,英文中叫Gap Year,是西方的一种叫法。“间隔年”的大概意思是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通常是一年),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去游学、当义工,或者只是休息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它不同于短期的近距离旅行又不完全等同工作旅行。间隔的意思是停顿,是用一种轻松的状态长期融入当地的生活。这时候的间隔年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体验生活。间隔年就是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另类释义

还有一种“Career break”的说法,指的是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旅行,以调整身心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总之,无论是学生的gap亦或有工作一族的gap,都是为了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外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经历更多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其实,只需要“跳出来一下,或许就能得到可以支撑整个人生的幸福”。

助益好处

认识自我

在间隔年期间,青年心怀壮志离开自己熟知的地方,旅行的同时也从事适当的劳动,体验与以往长期生活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虚心,懂得倾听,包容不同,了解自己,并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生活。

开阔视野

充实的间隔年可以让人开阔视野,了解各地的文化,学习更多课外知识,重塑自己的世界观,有助于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世界。间隔年爱好者通过我要间隔年的活动能积极拓展国际公益活动和海内外的非盈利性组织交流。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在公益活动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回馈社会,增加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同时也让世界了解我们。

心智成熟

间隔年可以让人走出熟悉的环境,去学会适应陌生世界,学会如何与他人平和共处,如何应对压力和突发状况,如何用冷静而理性的成人方式解决问题,更能学到如何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地独立、成熟、专注。一个人在18-25岁的年龄,正是形成成熟世界观的时候,记忆力、体力都处在最佳状态,心无杂念待人真诚可爱,在法律、经济、道德各方面开始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个年纪,如果背上简单的行李,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西方人到东方,东方人到西方,踏足未曾见过的名山大川,跨越未曾想象的大江大海;途中会遇到失落、困苦、彷徨……但这个年龄的人特点是乐观、积极、充满信心和韧性,最终一定能战胜这些障碍,完成旅行。

试想年轻时有这样经历的人,将来在面对困难、挫折的人生道路时,面对复杂、残酷的现实社会时,将拥有怎样的胸襟、毅力和智慧

确立目标

有的学生将间隔年当成一次旅行,一个探索之旅,一个发现之旅。在间隔年旅行中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然后再回到校园准备追求新志趣。

历史沿革

起源时期

二战后的十年中,各国政府开始提倡青年的旅行和文化交流,从而有效地增进全人类间的共识,以防止世界性大战的再次发生。这就是“间隔年”概念的起源。

不过,第一个真正的“间隔年”始于60年代的英国。当时,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荡。反越战示威、美国总统肯尼迪遭暗杀、反种族歧视运动、伦敦的前卫时装风潮……各种新思潮和新事物的冲击促成了婴儿潮们“摇摆的60年代”的产生。在这股风潮下,活跃于四、五十时代的“垮掉的一代”开始演变为更加活跃的反主流文化群体——嬉皮士。他们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越战和民族主义的反对,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嬉皮士之旅自有其精神上的驱动力,一般是“认识自我”,“寻找精神家园”或是“与他人交流”。典型的嬉皮士之旅一般是从西欧出发,以最便宜的旅行方式穿过欧亚大陆到达亚洲的印度或斯里兰卡,就此开辟了“独立旅游的市场”。

1967年,尼古拉斯·麦克莱恩-布里斯托成立了“事业信托”(Project Trust),一个教育信托基金,并把他的头三个学生送到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发了间隔年志愿者的就业市场。自此,间隔年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业已成形,即独立旅行和志愿者就业(更晚的说法是“公益旅行”)。到了80年代,随着工作签证(也叫做“工作假期签证”)的出现,工作旅行(或者说“工作兼旅行”)成了间隔年的第三个要素。

开拓时期

70年代,对新生的“独立旅行”的呼吁仍在继续。于是,独立旅行市场的开拓者们建立起了他们的事业。

1973年,居住在伦敦、人称“螺丝钉”的澳大利亚人格雷厄姆·特纳驾驶一辆双层公共汽车,和他的第一个客户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来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由他建立的顶层(Top Deck)旅行公司至今犹在。

同年,年轻的英国人托尼·惠勒长途跋涉来到了亚洲。对旅行基本知识的渴望激励他写下了《穷游亚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一书,这就是后来世界上最大的旅行指南出版社Lonely Planet所出的第一本书。在旅行公司和自助游指南的共同作用下,独立旅行的市场终于诞生了。

1978年,威尔士王子和约翰·巴拉什弗-斯内尔上校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间隔年旅行——德雷克行动。在这项行动中,他们沿着弗兰西斯·德雷克爵士当年的足迹游历了全球,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雷励国际(Raleigh International)打下了基础。1984年,雷励行动(Operation Raleigh)成立,1992年它重新命名为雷励国际。而此时,间隔年已成为了英国私立学校中少数有钱人进大学前的一个普遍选择。

1979年,另一名澳大利亚人迪克·波特成开办了STA旅行公司,为这一事业的建立画上了圆满的一笔。这是一家专为学生和青年(26岁以下)服务的商业旅行机构。后来,它的分支遍布世界,波特也就发展出了全球性的学生旅游业。原先的“学生澳洲行”(Student Travel Australia)也更名为“学生旅行社”(Student Travel Association)。当下,它直接被简称为“STA旅行”。

“间隔年”一词在什么地方首次出现已经不得而知,但它必定与1973年GAP活动项目的成立有关。该项目当下被称作全球纬度志愿者(Lattitude Global Volunteers),是一个帮助在中学和大学之间度过间隔年的志愿者安排就业的英国组织。沿着尼古拉斯·麦克莱恩-布里斯托用他的事业信托开辟的道路,GAP活动项目把间隔年推向了中学学生。

发展时期

80年代的英国,婴儿潮一代也已经有了他们的孩子。他们减少了旅行,而下一代则沉迷于金钱、事业和创造财富。住房市场的危机意味着家长能供给孩子旅行的经费减少了。但随着STA旅行在世界各地成立分支,英国和全球的间隔年事业还是在稳步地前进着。更多生意也随之展开(如Usit Campus和Usit World)。新一代的间隔年旅行者在全球各地成长着,这为90年代间隔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婴儿潮一代的孩子们也即将成年(他们的父母鼓励他们像自己年轻时一样旅行)。与此同时,英国的经济也从萧条中走了出来。崭新的,令人兴奋、眼花缭乱的媒体频道把间隔年产品推向了市场。于是,大学前、大学期间,以及大学之后的间隔年旅行和间隔年志愿服务在英国蓬勃发展。需求增长,机票降价,间隔年已经被确立为一种“过渡的仪式”。在澳大利亚,青年到英国生活和工作的浪潮,第一次正式地出现了。

繁荣时期

200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间隔年旅行在全球范围都蓬勃增长。

2005年7月,敏特间隔年报告称,英国在海外的市场利润可达22亿英镑,而全球市场的数字则达到了50亿英镑。这是新千年增长最快的旅游板块。预测到2010年,从全球间隔年市场将可获利110亿英镑。

在这个市场当中,年龄段分布如下:18-24岁,进大学前、大学就读期间和刚从大学毕业的群体,25-35岁,工作休假的群体,以及55-65岁,退休或即将退休的群体。基本上说,间隔年已成为了人生转折时期一种选择。这对高等教育入学、全球旅行市场和企业员工驻留情况的影响都是惊人的。

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各年龄段的间隔年活动都在加速发展。在美国,随着持护照人数的增加,间隔年事业估计在未来几年也将迎来繁荣。

体验方式

打工换宿

这是适合“间隔年”旅行者的一种流浪方式。在豆瓣天涯网络社区中有相应的召集帖,在国内各地的青年旅社都提供这样的项目,可在各地青年旅社打工,然后换取免费的食宿,以劳动换取基本生活,既公平又便宜。在一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还可以换到下一个目的地,相当自由。另一个正在兴起的趋势是投身于全球教育,包括语言教学,居住在当地人家,文化传播,社区服务和独立学习。这些实践存在于像印度、中国、摩洛哥巴西这样的国家。

志愿服务

做义工是许多“间隔年”流浪者的选择,是一种体验世界又能帮助他人的方式。如今全球有许多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不少在全球各地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比如英国著名的义工组织Nationaltrust,中国香港的Voltra国际工作营澳大利亚的Conservation Volunteers环保义工组织等,可提前给这些组织发送相应简历,最好是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如语言教育、医学、社区服务等,更容易被录取。一般做义工要自己付往返交通费,但是住宿、餐饮是可以由义工组织解决的,闲暇时能在参加义工工作的当地四处旅行。

租房生活

这适合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虽说刚毕业手头银两不宽裕,不过通过学生时代打工赚钱以及从家中提供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那些,已经足够作为“间隔年”流浪的启动资金了。流浪式的“间隔年”开始可以是毫无目的的,只是朝着一个大方向走,但是很可能到了某个地方,发现自己爱上这个地方,就暂时不想走了,那就租个房子,过过当地人的生活。不少地方有一些单身公寓或是短租房,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选择。因为有一定的资金,也暂时不用担心生活问题,每天在这个地方游荡一下,与当地人聊聊天,品品当地的美食,看看当地的风景,这样的收获或许比一直漂泊在路上更多。

世界范围

中国区域

概念引入

在世界各地成功举办了14年的远征项目(Raleigh Expedition)活动后的1998年,雷励国际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中国的山东、江苏合作举办了一期中国远征。在2008年的远征10周年聚会中,当年的中国籍队员决定将雷励带回中国,因此雷励中国办公室在上海成立,在甘肃、江西、贵州举办了四次远征,带领200名青年为当地社区筑起小学的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更是影响了一批年轻人。

09年出版的《迟到的间隔年》一书首次把间隔年这个概念介绍给国内青年人。其作者孙东纯于2006年12月1日,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带着一个不知道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的“间隔年”主题。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从澳门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他当下的日本妻子,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迟到的“间隔年”成了一次学习爱的旅途。

网络推广

09年末,由豆瓣网友自发组成团队,建立了间隔年旅行网。致力于国内间隔年文化的推广,并且希望为义工旅行和工作旅行的青年人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团队成员因梦想而相聚,因旅行而相知,因公益事业而相投,我们秉承共同理念,希望填补国内间隔年文化的空白,推广义工旅行等特殊旅行方式,并力图引导更多人参与其中。希望中国青年在行走中亦能不断完善自己,丰盛内心,更有担当。虽然间隔年这一概念还未得到国人的认可,但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更多人踏上这一段旅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